阜阳七夕节做什么 七夕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阜阳七夕节做什么?七夕节起源于什么时候?中国的节日都不会只有一个简单的寓意而已,大多都是以各种的习俗和美食,再加上节日上的传说和故事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可以在漫长的岁月中还是被人们牢牢记住 。那么像阜阳在七夕有什么习俗?
阜阳七夕节做什么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 。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 , 联合举办 。
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 , 桌子上置茶、酒 。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
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 , 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 , 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玩到半夜始散 。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 ,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 , 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
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 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 , 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
【阜阳七夕节做什么 七夕节起源于什么时候】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 , 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
七夕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七夕乞巧 ,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

阜阳七夕节做什么 七夕节起源于什么时候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