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太溪穴


2 太溪穴

文章插图

太溪穴的解剖位置
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 。
太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趾长屈肌 。前方有胫后动、静脉 。皮下组织内的浅静脉向前归流大隐静脉,向后归流小隐静脉 。跟腱前方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发达 。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 。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 。胫神经和胫后动脉体表投影的下点则在内踝和跟腱之间,神经在动脉的后方 。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肌腱均受胫神经支配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踇长屈肌 。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前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 。
太溪穴的疗法
刺灸法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泻而多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
针刺方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
深刺透昆仑穴,局部酸胀,麻电感向足底扩散 。
艾灸方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
太溪穴的配伍
太溪穴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 。
太溪穴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
太溪穴配肾俞、志室,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 。阳痿,肾虚腰痛 。
太溪配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小便频数 。
太溪配大陵、神门、三阴交,治失眠 。
太溪配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委中,治肾虚腰痛 。
太溪配太冲、风池,治头痛、眩晕 。
【2 太溪穴】太溪配三阴交、听官、听会,治耳鸣、耳聋 。

2 太溪穴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