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中医


肝硬化中医

文章插图
导读:对于首次出现的肝硬化腹水治疗并不困难,适当休息、限盐、合理使用利尿剂等即可收到较好效果 。但是,腹水容易反复,而且多次反复出现的所谓难治性腹水治疗较为棘手,而中药在稳定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病情,延长其复发时间 , 治疗难治性腹水等方面有优势或较好协同作用 。那么肝硬化中医治疗怎么样?……
对于首次出现的肝硬化腹水治疗并不困难,适当休息、限盐、合理使用利尿剂等即可收到较好效果 。但是,腹水容易反复,而且多次反复出现的所谓难治性腹水治疗较为棘手,而中药在稳定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病情,延长其复发时间,治疗难治性腹水等方面有优势或较好协同作用 。那么肝硬化中医治疗怎么样?
一、肝硬化腹水证候分型认识
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鼓胀”的范畴,隶属四大难症之一,临床医家对其辨证论治十分重视 ,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众多的学说,但是证型分类不统一,难以作为统一的标准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所以我们以循证医学方法为指导,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统计学等方法,对现有肝硬化腹水临床文献(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医学文摘数据库、重庆维普以及万方数据库,收集了近15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文献172篇 , 以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文献质量,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101篇统计分析证型分布情况 , 不具体细分证型的文献,运用中医基础理论 , 根据所列的主方主药提炼对应的证型 , 即以方测证 。综合二者,根据各证型包含病例数的多少,得出结果 。共统计病例数7569例,涉及证型15种,把一些相类似的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合并的证型合并后为11种,得出排在前8位的证型依次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脾血瘀、气滞湿阻、脾虚水泛、湿热蕴结 。
二、病病机—共性基本证型与治疗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其基本规律或基本矛盾,反映在中医学的病机证候上存在基本病机与基本证型 。当然,病人的体质、病变阶段等可不相同,这些因素导致疾病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病机证型表现各不一致 。但是,基本矛盾、基本病机贯穿病变始终,基本证型为同一疾病的各主要证型所共有 。因此,在针对特定疾病进行证型分类时,必须辨析提炼出基本证型与基本治法,并且基本证型(治法)与主要证型(治法)相结合 , 这种结合也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的结合 。
我们可以发现,气虚血瘀证型出现频率最高;而且其他证型表现也多有“气虚”或“血瘀”表现,如脾肾阳虚、脾虚水泛等均有“气虚”表象 , 气滞湿阻证、湿热蕴结证也多兼夹有“血瘀”表象;从作者所用方药中发现,尽管证型不一,但均多运用黄芪、丹参等益气化瘀 。这些数据充分反映“气虚血瘀”是肝硬化腹水的共性病机特点 。调查900余例肝硬化中医证候特点,也发现“气虚血瘀”是肝硬化最为常见的证型 。因此 , 肝硬化腹水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表现为气虚、阴虚 , 标实表现为气滞、水裹、血瘀等,但“气虚血瘀”为其基本病机或证候类型,临床常见症状为:腹大胀满,神疲乏力 , 面色晦暗,头颈胸臂或有紫斑,小便不利 , 舌质暗淡,脉细无力 。因此,无论患者个体情况如何,均可采用“补中益气,活血祛瘀”作为共同的基本治疗措施 。方药:四君子汤合桃核承气汤,或补阳还五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桃仁、制大黄、桂枝、芒硝等) 。
以上是本文章的全部内容,要了解更多可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
【肝硬化中医】欢迎光临我们官方微信进行查询,随时随地获取最权威的疾病知识 。

肝硬化中医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