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胃泌素瘤的四大治疗


目前胃泌素瘤的四大治疗

文章插图
导读:在有效的制酸药问世之前,全胃切除术一度在胃泌素瘤治疗中占重要地位,目前,全胃切除术仅用于药物作用不佳且无法确切找到胃泌素瘤组织的患者,全胃切除消除了胃酸分泌,可治愈症状,但不能切除原发肿瘤,不能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 。……
临床治疗胃泌素瘤的目的:①抑制胃酸过多 , 去除临床症状;②切除肿瘤,减少肿瘤转移 , 提高生存率 。
(一)非手术治疗
内科治疗适用于:
①肿瘤不能根治切除的患者,胃泌素瘤患者在初诊时已有25%存在肝转移 , 且肿瘤具有多灶性;
②剖腹探查未能发现肿瘤的患者 , 约占到12%~14%;
③手术后的维持抗酸治疗 。
常用药为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150mg/d或洛赛克40~60mg/d 。如经济条件允许,可用奥曲肽0.05~0.1mg,皮下注射(1~2次/d),并同时用洛赛克 。
(二)手术治疗
在有效的制酸药问世之前,全胃切除术一度在胃泌素瘤治疗中占重要地位 。目前,全胃切除术仅用于药物作用不佳且无法确切找到胃泌素瘤组织的患者 。全胃切除消除了胃酸分泌,可治愈症状,但不能切除原发肿瘤,不能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 。
80年代后期,成功的药物治疗和更为有效的定位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 , 积极寻找原发肿瘤并予以有效切除成为多数医生的选择 。美国国家卫生组织报告单用药物治疗者,在诊断后1~17.2年发生肝转移者达23%,而原发肿瘤切除后转移率仅为3%] 。因此,有效切除原发肿瘤在胃泌素瘤治疗中的地位得以确立 。
有报道认为有经验的外科医师在术中探查时可发现90%的病灶,我们认为这是基于对于胃泌素瘤好发部位的充分认识以及准确有效的探查 。首先应对“胃泌素瘤三角”进行探查,上至胆囊管与胆总管连接处,下至十二指肠第二、三部延长线的交点,内至胰腺颈体结合部 。可常规于十二指肠外侧做Koher切口,分离十二指肠第二、三部、胰头的后方,将整个十二指肠框和胰头握在手中仔细探查 , 再配合术中B超、核素、及光透照法进行精确定位 。然后可纵行切开十二指肠降部,进一步直视下作探查,有的需经十二指肠切开部用内窥镜上下检查以防遗漏病灶 。术中还需对肝脏、胰腺、网膜囊、肠系膜、盆腔、腹膜后等脏器直视下探查,并仔细扪诊 。
位于胰腺的肿瘤常采用局部肿瘤切除术、剜出术或分段切除;位于肠系膜上静脉左侧胰腺实质内的肿瘤可行胰体尾切除术 。关于十二指肠小而多发的胃泌素瘤的手术,多数经验都采用十二指肠切开,局部切除病灶 。由于胃泌素瘤位于不同的部位,且通常是多发的,瘤体全部被切除是少见的 。2004年亚洲内分泌外科会议上,Imamura等提出因十二指肠内病灶小而多发,为防遗漏,对无胰内病灶的病例,宜作保留胰的十二指肠切除术,如胰头部和十二指肠均有病变,则应施行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 。
(三)肝转移的治疗
肝转移是胃泌素瘤恶性的标志,后果严重,5年生存率只有17% 。对于局限的肝转移灶,可行肝叶切除术 。有报道用5-FU、阿霉素与链佐星联合化疗可取得一定疗效 。奥曲肽和干扰素对胃泌素瘤肝转移的应用价值还需进一步探讨 。肝动脉栓塞的远期效果尚不确切 。
(四)MEN-Ⅰ型胃泌素瘤的治疗
【目前胃泌素瘤的四大治疗】目前对MEN-Ⅰ型胃泌素瘤的治疗仍存在不同看法 。许多时候,胃泌素瘤手术切除后并不能改善其预后 。许多学者发现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MEN-Ⅰ型病例在甲状旁腺切除后胃泌素瘤症状有自限现象,其可能的原因有:切除了异位分泌胃泌素的其他内分泌肿瘤;阻止了高钙血症所激活的胃泌素、胰泌素分泌系统 。因此,对胃泌素瘤的患者应同时检查甲状旁腺、垂体与肾上腺功能,以除外MEN-I的存在 。MEN-Ⅰ型胃泌素瘤的治疗应抱有整体化治疗的概念,而不要单纯局限于胃泌素瘤 。同时伴有胃泌素瘤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的MEN-I患者,如首先切除甲状旁腺肿瘤,常可使胃泌素浓度降至正常,获得化学性治愈 。合并胃泌素瘤的MEN-I患者,常伴有胰腺与十二指肠的弥漫、多发性内分泌肿瘤 。由此可以解释有些患者切除了胰腺肿瘤,却不能改善高胃泌素血症 。国内朱预报道的3例MEN-Ⅰ型的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其他的内分泌肿瘤如甲状旁腺切除、胸腺类癌切除、垂体摘除等,胃泌素瘤症状不重,通过服药得到了控制 。

目前胃泌素瘤的四大治疗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