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3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3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文章插图

2、学术理论的创新金元时期,涌现出不同学术流派,如刘完素倡“六气皆从火化”的火热病机学说,治疗主用寒凉;张从正认为疾病皆“邪气加诸身”,倡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焕疃澳谏似⑽福俨∮缮毖?,治疗多用补脾升阳法;朱丹溪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 , 治病主用滋阴降火 。学术的争鸣,促进了内科学术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
 ?。ㄋ模┲幸侥诳蒲У某尚谓锥危髑迨逼冢?br />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 , 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反映当时内科的学术理论已成体系 。明清时期,内科的重要著作有《医学纲目》《杂病证治准绳》《症因脉治》《医宗必读》《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诸疾》《医宗金鉴,杂病心法》、《临证指南医案》等,这些著作作为中医内科学已初具规模,它们在体例上将疾病分门别类,在内容上多数含有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药和医案等 。
明清时期 , 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 。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 , 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 。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 , 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

3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