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自我监测

【糖尿病肾病的自我监测】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早期糖尿病肾病也常常缺乏典型症状,所以经常有被误诊、漏诊的情况 。而一旦尿常规发现蛋白加号,或者出现浮肿 , 化验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 则提示糖尿病肾病已经进入Ⅳ期,治疗就已经比较困难,稍不注意就可能很快进展,终可以造成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发生 。此时,在被迫接受维持性透析,或者肾脏移植,不仅花费巨大,而且还存在心脏负担加重、感染和移植后排异反应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早期积极治疗糖尿病肾病,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一般说来 , 糖尿病肾病多发生在患糖尿病10年以后,常常与糖尿病眼底视网膜病变视物不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肢体麻木、疼痛、冷凉同见 。但在2型糖尿病患者,有不少患者首次发现糖尿病时,就已经存在肾脏损害 。所以,更应该引起特别的注意 。如何才能及早发现糖尿病肾?。?防止早期糖尿病肾病漏诊、误诊呢?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的检测,非常必要 。因为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检查 , 至今仍然是发现糖尿病早期肾脏损害最实用手段 。对于糖尿病病友,尤其患病病程比较长的患者,每年至少要检测一次 。而对于普通老年人所患的2型糖尿病,更当充分重视,即使是初次明确诊断,也应该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和尿常规检测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方法,包括12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和即时留尿检测 。前者需要病友留取24小时的尿液,然后测定白蛋白的含量,如果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8.8ug/min则为异常,提示肾脏已出现早期损害,应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 。也就是说,在糖尿病肾病早期阶段,常规检查尿蛋白常常可是阴性 , 但此时尿微量白蛋白事实上已经开始升高 。所以 , 认为尿常规检测正常,就不存在肾?。嵩斐商悄虿∩霾÷┱?。至于24小时尿标本的收集方法,首先应该准备好一个清洁带盖的大容器,早晨某一时刻,如6:00点排尿一次 , 这次尿弃之不要,然后开始收集这一时刻以后的24小时排出的尿液 , 把所有尿液都收集到容器中 。次日早晨6:00点再排尿一次 , 并把此次排出的尿液留在容器中 。将容器中的尿液混匀,用量杯量出尿的总量,然后取少许尿样装在特制的尿杯或洁净干燥的小瓶内送医院检测 。但夏季应注意在收集尿液的容器中要提前放入医院提供的防腐剂 。并应注意收集的尿液应包括在这24小时以内,大便时排出的所有尿液 。如果糖尿病肾病严重到一定程度,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就会进一步增高 。此时 , 通过常规尿液检查方法,就可以发现尿蛋白为阳性(通俗的说法是尿蛋白有几个“+”号) 。这种尿蛋白加号 , 实际上已经在提示糖尿病病友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肾脏损害,病情进入了临床糖尿病肾病阶段,接下来就会以加速度方式不断进展到慢性肾衰竭 。此时,为了进一步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 , 便于估计预后,我们还是主张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 。另外 , 眼底检查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其实 , 眼底检查还是肾脏等全身多脏器病变的窗户 。眼底检查作为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手段,对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事实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早期病变程度不是很严重的时候 , 一般并不影响视力,因此病友们难以察觉,往往被医生和患者忽视 。所以 , 要想及早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并及早治疗并发症,糖尿病病友必须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一般来说,至少每年应该检查一次 。眼底检查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即直接眼底镜检查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 。前者有医生直接观察眼底改变,方便简单;后者则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 , 一般说更加准确 。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选择 。

糖尿病肾病的自我监测

文章插图

糖尿病肾病的自我监测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