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 “贴标签”就够了!


想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 “贴标签”就够了!

文章插图
导读:刘翔曾因伤痛两次退赛,被贴上了“刘跑跑”的标签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 , 是否也喜欢给孩子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呢?孩子是一张白纸,经不起任何“标签” 。……

刘翔退役了,这个参加了38次比赛,得了36次冠军的“超人” , 被人记住的,却是他的两次退赛 。因为伤痛 , 他被贴上了“刘跑跑”的标签 。
翔飞人退役了 。与其说退役 , 不如说是解脱了,从08年奥运会的退赛风波开始,他就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只因为他曾是冠军 , 我们无法原谅他的受伤、老去、退赛,我们叫他“刘跑跑” 。
可是 , 我们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为何要苛责他成为一名超人?
联想到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是如此,我们太习惯给孩子评价了 。不是自豪地猛夸孩子,就是恨铁不成钢地说自己孩子是“恶魔”,什么笨蛋、认生、小气、内向、害羞、懦弱、暴躁、不自信等等,一串的消极评价脱口而出,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 。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 。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 。夸孩子、损孩子,是当前儿童教育中 , 典型的“贴标签”行为 。而且父母经常贴的是“负面标签”,这是家长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
【想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 “贴标签”就够了!】不可否认,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有调皮、捣蛋,或有其他许多的小毛病 , 但这些都是正常的 。如果作父母的,总是把眼光盯住这些地方 , 长期抱怨自己的孩子 , 其实,真正出问题的,是父母自己的内心世界出现了认知偏差 。
当我们给孩子贴标签时,他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可以称为“标签效应”或“暗示效应” 。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 , 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同时,这反过来强化了“贴标签”的人,使其更“坚定”自己的看法 。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伤痕实验”: 实验者通过化妆,在志愿者脸上画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 , 先让志愿者看了效果后,借口补妆,悄悄把伤痕擦掉了 。然后带着毫不知情的志愿者到各医院的候诊室,观察人们对他的面部伤痕反应 。当志愿者返回后,惊奇的现象出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 , 他们感觉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 , 什么也没有不同!
这就是标签的威力 。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给他贴上“自私”的标签 , 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你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我想,你一定会发现,当你为孩子贴上这些不良标签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如你所愿”变成你嘴里说的那个孩子!

想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 “贴标签”就够了!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