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的中草药有哪些


止血的中草药有哪些

文章插图

止血的中草药有哪些
1、小蓟
小蓟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用于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
2、大蓟
大蓟为菊科植物蓟的干燥地上部分 。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 。凉血止血,祛瘀消肿 。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
3、地榆
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 。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
4、槐花
槐花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 。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即使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 。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 。
5、侧柏叶
侧柏叶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枝梢和叶 。多在夏、秋二季采收,阴干 。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肺热咳嗽,血热脱发,须发早白 。
6、白茅根
【止血的中草药有哪些】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 。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除去须根和膜质叶鞘,捆成小把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 。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
7、苎麻根
苎麻根为荨麻科植物苎麻的根 。冬春季采挖,洗净,晒干 。具有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之功效 。常用于感冒发热,麻疹高热,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孕妇腹痛,胎动不安,先兆流产 。外用治跌打损伤 。
8、羊蹄
羊蹄为蓼科植物羊蹄或尼泊尔羊蹄的根 。具有清热解毒,止血,通便,杀虫之功效 。常用于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肝炎,肛门周围炎,大便秘结;外用治外痔,急性乳腺炎,黄水疮,疖肿,皮癣 。本品有小毒,内服须谨慎 。
中草药的种类
中草药的种类很多,根据近年的初步统计,总数约在八千种左右,常用中草药亦有700种左右 。
1、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
2、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 。
3、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 。
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
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 。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 。

中草药使用注意事项
1、煎药前的浸泡
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 。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 。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
2、煎药用具的选择
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 。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中草药使用注意事项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 。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
3、煎药的火候
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 。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 。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 。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治疗虚证的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 。

止血的中草药有哪些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