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缓释片和肠溶片的区别


二甲双胍缓释片和肠溶片的区别

文章插图
二甲双胍缓释片和肠溶片的区别
二甲双胍缓释片和肠溶片的适应症都是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还可能有减轻体重的作用;对某些磺酰脲类疗效差的患者可奏效;可与磺酰脲类或胰岛素合用以改善血糖控制 。它们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 状
1.1、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本品为白色肠溶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 。
1.2、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本品为白色至类白色片 。
2、用法用量
2.1、肠溶片:口服,成人开始一次0.25g,一日2~3次,以后根据血糖和尿糖情况调整剂量,一般每日1g~1.5g,最多每日不超过2g 。餐前半小时服用,肠溶片能减轻胃肠道反应 。
2.2、缓释片: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没有固定的剂量规定,其有效用量必须由医生根据患者个体的病情、血糖和尿糖的检查结果来决定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的常用初始剂量为一次500mg(1片),每日一次,晚饭时与食物同服 。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加量,以每周500mg(1片)的方式增加,但每日不能超过最大剂量2000mg(4片) 。如果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一次2000mg(4片),每日一次,对血糖的控制仍不满意,可考虑试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一次1000mg(2片),每日二次 。
3、不良反应
3.1、肠溶片:本品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口中有金属味;有时有乏力、疲倦、体重减轻、头晕、皮疹;乳酸性酸中毒虽然发生率很低,但应予注意,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过度换气、神志障碍;本品还可减少肠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使血红蛋白减少,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3.2、缓释片:本品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口中有金属味;有时有乏力、疲倦、体重减轻、头晕、皮疹;乳酸性酸中毒虽然发生率很低,但应予注意,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过度换气、神志障碍,血液中乳酸浓度增加而不能用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水杨酸中毒解释;本品还可减少肠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使血红蛋白减少,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4、注意事项
4.1、肠溶片
在使用二甲双胍的病人中,二甲双胍的累积有可能导致发生乳酸性中毒 。由于这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代谢性并发症,一旦发生,会导致生命危险,因此对服用本品的患者,应进行肾功能监测同时给药应以最低有效用量为标准,从而显着降低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风险 。在没有明确是否为乳酸性酸中毒之前,应暂停服用本品 。乳酸性酸中毒为临床急症,应立即住院治疗 。
本品禁止嚼碎口服,应整片吞服,并在进食时或餐后服用 。
【二甲双胍缓释片和肠溶片的区别】1型糖尿病不应单独应用本品(可与胰岛素合用) 。
用药期间须经常检查空腹血糖、尿糖及尿酮体,定期测血肌酐、血乳酸浓度 。
本品与胰岛素合用会增强降血糖作用,故应调整剂量 。
本品与磺酰脲类药物合用时,可引起低血糖,应监测患者血糖情况 。
本品与乙醇同服时会增强盐酸二甲双胍对乳酸代谢的影响,易导致乳酸性酸中毒发生,因此,服用本品时应尽量避免饮酒 。
4.2、缓释片
Ⅰ型糖尿病不应单独应用本品(可与胰岛素合用) 。
用药期间经常检查空腹血糖、尿糖及尿酮体,定期测血肌酐、血乳酸浓度 。
与胰岛素合用治疗时,防止出现低血糖反应 。
5、药物相互作用
5.1、肠溶片
与胰岛素合用,降血糖作用加强,应调整剂量 。
本品可加强抗凝药(如华法林等)的抗凝血作用,可致出血倾向 。
西米替丁可增加本品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肾脏清除率,故应减少本品剂量 。
呋塞米增加二甲双胍血清和全血药物浓度,不改变二甲双胍肾清除率 。
硝苯地平可以增加二甲双胍吸收,并使尿中排泄量增加,但不影响Tmax和半衰期 。
5.2、缓释片
与胰岛素合用,降血糖作用加强,应调整剂量 。
本品可加强抗凝药(如华法林等)的抗凝血作用,可致出血倾向 。
西米替丁可增加本品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肾脏清除率,故应减少本品剂量 。
6、药物过量
6.1、肠溶片
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
6.2、缓释片
在服用本品过量时可出现乳酸性酸中毒 。乳酸性酸中毒的开始通常不易监察,它只伴随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不适、肌肉酸痛、嗜睡、呼吸窘迫等,也可伴随体温降低、血压降低、心动过缓等 。透析是一种去除蓄积的二甲双胍的有效方法 。
7、药代动力学
7.1、肠溶片
口服本品在小肠崩解,溶出药物由小肠吸收 。给药后血药浓度上升缓慢,应在餐前服用 。肠道壁内集聚较高水平二甲双胍,为血药浓度的10~100倍 。肾、肝的唾液内含量约为血浆浓度的2倍多,二甲双胍结构稳定,不与血浆蛋白结合,以原形随尿液排出,清除迅速,血浆半衰期为1.7~4.5小时,12小时内90%被清除 。本品一部分可由肾小管分泌,故肾清除率大于肾小球滤过率,由于本品主要以原形由肾脏排泄,故在肾功能减退时用本品可在体内大量积聚,引起高乳酸血症或乳酸性酸中毒 。
7.2、缓释片
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作用持续24小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小于 5%,不经肝脏代谢,经肾排泄,约1/3以羟基苯乙双胍的代谢产物形式从尿中排出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单剂量服用,与普通片相比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7±14.6% 。缓释片与普通片相比,表观半衰期(T1/2)分别为5.78±1.18、2.62±0.46h,Tmax分别为3.3±0.7、2.2±0.3h,Cmax分别为1.80±0.37、2.49±0.38μg·ml-1,平均驻留时间(MRT)为8.14±1.31、4.69±0.76h,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达峰时间滞后,峰浓度降低(P=0.0001),(表观)半衰期延长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多剂量服用至稳态后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87.0±8.5% 。
2型糖尿病的治疗
1、口服降糖药
1.1、双胍类(如二甲双胍) 这类药物具有减少肝脏输出葡萄糖的能力,并能帮助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从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
1.2、磺脲类(如格列美脲、格列本脲、格列齐特和格列喹酮) 这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释放更多胰岛素 。
1.3、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此类药物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吸收更多血液中的葡萄糖 。不过罗格列酮可能会增加心脏病风险 。
1.4、苯甲酸衍生物类(如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 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磺脲类药物相似,主要是刺激胰腺产生更多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
1.5、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 这类降糖药能抑制人体消化道对糖类的吸收,主要作用是降低餐后血糖 。
2、胰岛素类药物
若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使用口服降糖药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血糖,或者服用其他药物会给你带来不良影响时,医生可能就会建议你使用胰岛素 。目前,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利用注射器或胰岛素笔等装置通过皮下注射 。
不同胰岛素制剂的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也不同 。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合自身当前病情的胰岛素类型,并制定适当的胰岛素注射时间 。
为了达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有时也可能将多种胰岛素预混后进行注射 。通常,胰岛素注射的频率为1~4次/天 。
通过减轻体重和加强运动锻炼,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自己可以不再需要药物 。因为他们在体重达到理想范围时,通过自身的分泌胰岛素和饮食调节就能控制住血糖 。
目前还不清楚孕妇口服低血糖药物是否安全 。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可能需要停止口服降糖药而注射胰岛素 。

二甲双胍缓释片和肠溶片的区别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