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查-遏制大肠癌的有效措施


筛查-遏制大肠癌的有效措施

文章插图
导读:大肠癌主要包括结肠癌与,在美国常见的癌症中排第3位,居死亡原因的第2位 。……
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虽低于美国 , 但近年呈逐年增加趋势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各期大肠癌患者可以存活5年的几率分别是:Ⅰ期95%以上,Ⅱ级80%,Ⅲ级50%~60% 。令人遗憾的是,得到早期确诊的大肠癌患者只占全部患者的5% , 而60%~70%的大肠癌在被发现时已是Ⅱ级或晚期了,手术后的复发率高达30% 。然而,筛检可以明显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
一、对平均危险人群的筛检
据资料表明 , 中国人75%以上为低位,能在直肠指检时触及 。因此凡老年人体检时,应将直肠指检列为常规,遇病人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等症状,也应行直肠指检 。许多患者发现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 但未能及时进一步检查,结果延误诊断 , 错过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应引以为戒 。一般人在40~50岁时,结肠癌、发病率开始明显上升,大约75%的大肠癌发生于这些平均危险人群中 。对这些平均危险人群,应从50岁开始,每年行大便潜血检查,连续3次,无症状阳性者的癌肿发现率在1%以上 。如任何一次标本阳性 , 则行乙状结肠镜及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另外也可采用每5年进行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每5~10年进行一次气钡对比灌肠造影,或每10年进行一次全结肠镜检查 。
【筛查-遏制大肠癌的有效措施】二、高危人群的筛检
对大肠癌高危人群的筛检包括:
1、如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中有一人患大肠癌,则本人患该病的危险性增加,应于40岁时开始行乙状结肠镜、粪便潜血或二者兼施的标准筛检 。
2、曾行大肠癌根治术者,发生复发性癌或新癌的危险性增加 。术后要动态观察癌胚抗原(CEA) , 若CEA持续不降或短期下降又复升高者,要考虑切除不完全或复发的可能 , 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探查肿瘤的存在 。如果行大肠癌切除术者术前未进行彻底检查,则推荐术后1年内行结肠镜检查 。如果本次或术前结肠镜检查显示正常,则下一次结肠镜检查可在3年后进行,以后每5年检查一次 。
3、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结肠腺瘤性息肉?。ˋPC)基因的先天或获得性缺陷所致 。该基因的突变多发生在20~30岁时,可导致结肠发生成百上千个腺瘤 。40岁以后,携此基因者几乎100%发生癌变 。对于这种家系成员 , 应接受遗传学咨询,并从青少年时期即进行定期的结肠镜检查 。
4、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与息肉的大小相关 。息肉愈大,癌变机会愈多 。初次检查发现腺瘤,一律电切活检,证实为腺瘤者,3年后应随访进行结肠镜检查 。如第一次随访检查显示正常或发现单个小型管型腺瘤,则下次随访检查可延至5年之后;相反,如息肉体积大,数目多 , 则检查的间隔时间应缩短 。
5、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是一种在同一家族中有多个患结肠癌、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凡疑及该病的个体 , 应从20岁~30岁开始每1~2年,40岁以后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
6、溃疡性结患者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 。这种危险于患病后8年开始,以后持续稳定增加 。对全结患者应于患病8年后,左结患者于患病15年后,每1~2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
7、过去一直认为黑斑息肉病患者息肉不会癌变 。但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黑斑息肉病病人患癌的几率大大高于正常人,一项调查显示黑斑息肉病病人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0%~23% 。因此,对于黑斑息肉病患者,应进行积极的随诊和检查治疗 。对10岁以上患者,常规每两年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20岁以上患者,每两年还应接受纤维结肠镜检查 。
8、对于大于1厘米的息肉,尤其有腹部症状者,应尽可能经内镜电灼,择期剖腹手术或在纤维结肠镜的辅助下经腹腔镜切除息肉或病变肠段;25岁后,每年接受包括腹部、盆腔的全面检查;女性患者还应行乳腺检查、宫颈涂片和盆腔B超检查 。

筛查-遏制大肠癌的有效措施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