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扎针扎什么穴位


胃病扎针扎什么穴位

文章插图

胃病扎针扎什么穴位
1、患胃病扎针扎什么穴位
1.1、用“老十针”方 。取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内关、足三里(双)穴 。中脘、下脘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沉重,胃部有收缩感 。内关穴直刺0.5-1.5寸,深刺可透外关,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指端发散;或向上斜刺1-2寸,使患者感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腋胸等,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捻转补泻法 。足三里穴直刺1-2寸,使患者酸胀麻电感向下扩散至足背,有时可向上扩散至膝,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补泻泣 。气海、天枢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小腹或阴部传导 。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
1.2、用“新十针”方 。取中脘、内关(双)、足三里(双)、天枢(双)、公孙(双)、气海血 。中脘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沉重,胃部有收缩感 。内关直刺0.5-1.5寸,深刺可透外关穴,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指端发散;或向上斜刺1-2寸,使患者感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腋胸等,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捻转补泻法 。足三里穴直刺1-2寸,使患者感酸胀麻电感向下扩散至足背,有时可向上扩散至膝,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补泻法 。气海、天枢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小腹或阴部传导 。公孙穴直刺0.5-0.8寸,施捻转补法,使患者局部有沉胀痛感 。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本方能加强脾的助运化功能,促进胃的腐熟水谷作用,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
2、胃病怎样对症扎针治疗
2.1、脾胃虚弱
以胃脘部隐隐作痛,喜按为主症 。治疗上以灸法为主,针刺用补法 。取穴上加神阙、气海、关元温中散寒 。
2.2、胃阴不足
以胃脘部灼痛,饥不欲食为主 。慎用灸法,因为灸可使胃阳更盛;一般只针不灸,针刺可用补法或平补平泻 。穴位可加用内庭、血海、三阴交养阴清热,益胃止痛 。
2.3、寒邪犯胃
胃脘部疼痛因感受风寒之邪而暴作,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可针灸并用,虚者用补法,实者用泻法;加神阙、胃俞、梁丘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
3、扎针为什么能治疗胃病
扎针治疗是在祖传基础上加以完善的中医综合疗法,它遵循中医标本兼顾,辨证施治原理,利用特定穴位进行药物治疗 。这种方法将药物埋在穴位内,将药物的能量由经络传入体内,直达病患部位,疏通气血,平衡阴阳,调节脾胃功能,同时配合一些中成药,内外药力双重作用,增强胃肠黏膜的修复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炎症消退、溃疡愈合 。
中医指出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又通过经脉和其他脏腑相联系 。若病邪犯胃,如外感寒邪、过食生冷、饮食不节、均可寒积中焦,胃阳被遏或食滞不化、阻塞气机;若肝气犯胃,如气滞血瘀,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肝郁化火、肝火犯胃均可致胃气壅滞不通或胃气逆乱,不通则痛;若脾胃虚弱或胃阴不足,均可致胃络失于温煦或濡养,胃之脉络拘急而致痛 。
胃病如何调理
保暖护养 。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
饮食调养 。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
运动健养 。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
胃病吃什么好
1、牛奶
牛奶不仅仅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还具有食疗的效果,一般认为牛奶能够治疗阴虚胃痛、津亏便秘,近代以来一直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病以及习惯性便秘 。治疗胃病牛奶不可少 。
2、粥类
粥类一般来说比较容易消化,对于胃不好的人来说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特别是八宝粥更是营养丰富,早餐的时候喝一碗粥,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早餐的时候可以食用鸡蛋羹、鸡蛋汤以及各种熬制的粥类 。
3、主食
最能够养胃的就是面条,面条比较软,容易消化,对胃比较好,大米中含有过多的酸,所以不能过多的吃大米,如果熬粥的话,可以放一点小苏打进去,粥比较容易熟烂,对胃比较好,另外就是饼干,对胃液比较好 。
4、苹果
【胃病扎针扎什么穴位】苹果能健脾补气,对胃口也比较好,并且能够生津润燥,能够调节肠胃功能预防便秘,比较适合于脾虚食少,胃阴亏虚,阴虚胃痛等 。

胃病扎针扎什么穴位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