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冻伤的治疗方法


冬季冻伤的治疗方法

文章插图

冬季冻伤的治疗方法
1、冬季冻伤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对于全身冻僵者,要迅速复温 。先脱去或剪掉患者的湿冷的衣裤,在被褥中保暖,也可用25~30℃的温水进行淋浴或浸泡10分钟左右,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但应防止烫伤 。冻伤的肢体应迅速在温水中使之温暖,水的温度要护理人员的手能忍受(不超过40.5℃),要小心避免烫伤失去知觉的组织 。
若下肢受累但需步行一定距离去接受医疗时,不要解冻 。外伤(如行走)可进一步加重解冻组织的损害,若再冷冻肯定会严重受损,但被冻的时间越长,对以后组织的损害越大 。若受冻部分不立即解冻,则应轻轻地清洁,保持干燥,用无菌绷带保护,直至温暖解冻,这种较为稳定的办法是可行的 。病人可服400mg异丁洛芬,若可能应全身保暖 。
在医院内进行总体检查期间,应迅速将肢体置于大容器内温暖,水温保持在38~43℃ 。回暖后,微波测温,激光多普勒流量测定,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检查可用于检查周围循环,以指导治疗,改善预后 。
预防感染很重要,若坏疽是干的,感染不大可能 。但湿性坏疽,像浸泡足一样,可能被感染;应该应用抗生素 。若免疫接种不是最近进行的,则应给予破伤风类毒素 。
温暖后,肢体应保持干燥,暴露于暖空气中,尽可能做到无菌 。大多数病人有脱水和血液浓缩;应口服或静脉滴注补液,并恢复电解质到正常水平 。可采用的内科疗法并不一致,但目标是恢复循环,使细胞损害减至最小 。最有效的是低分子右旋糖酐,异丁洛芬和丁咯地乐(buflomedil) 。较强力的动脉内或静脉内给药以及化学或外科方法的交感切除现已很少应用,但对晚期灼痛还是有用的 。
2、冬季冻伤的原因是什么
2.1、气候因素
寒冷的气候,包括空气的湿度、流速以及天气骤变等 。潮湿和风速都可加速身体的散热 。
2.2、局部因素
如鞋袜过紧、长时间站立不动及长时间浸在水中均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热量减少,导致冻伤 。
2.3、全身因素
如疲劳、虚弱、紧张、饥饿、失血及创伤等均可减弱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调节和适应能力,使局部热量减少导致冻伤 。
3、冬季冻伤要注意什么
3.1、冻伤了别用热水泡
禁止把患部直接泡入热水中或用火烤患部,这样的做法只会加剧冻伤的程度 。由于按摩能引起感染,最好不要按,也不要用毛巾用力按摩,否则会使伤口糜烂,患处也会造成难以愈合的情况 。
3.2、受冻后的耳朵不要用手搓
尤其是一些人刚刚从外面寒冷环境中回到室内,一进房间就马上用热毛巾敷耳朵,这样就容易造成耳部血管痉挛,进而造成局部的坏死 。往往因为你的用力搓而造成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这也就比较会出现耳廓假性囊肿、耳廓软骨膜炎的发生 。
冬季冻伤有什么症状
一度冻伤:为皮肤浅层冻伤,局部皮肤初为苍白色,渐转为蓝紫色,继之出现红肿,发痒,刺痛和感觉异常,无水疱形成,约1周后,症状消失,表皮逐渐脱落,愈后不遗留瘢痕 。
二度冻伤:为全层皮肤冻伤,局部皮肤红肿,发痒,灼痛,可于24~48h内出现水疱,如无继发感染,经2~3周,水疱干涸,形成黑色干痂,脱落后创面有角化不全的新生上皮覆盖,局部可能有持久的僵硬和痛感,但不遗留瘢痕和发生痉挛 。
三度冻伤: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被冻伤,皮肤由苍白逐渐变为蓝色,再转为黑色,皮肤感觉消失,冻伤周围组织出现水肿和水疱,并伴较剧烈的疼痛和灼痒,坏死组织脱落后留有创面,易继发感染,愈合缓慢,愈后遗留瘢痕,并可影响功能 。
四度冻伤: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都被冻伤,伤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消失,患处呈暗灰色,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可出现水肿和水疱,2~3周内有明显的坏死分界线出现,一般为干性坏疽,但有时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以及继发感染,形成湿性坏疽,往往留下伤残和功能障碍 。
冬季怎样预防冻伤
1、注意锻炼身体,提高皮肤对寒冷的适应力 。
2、注意保暖,保护好易冻部位,如手足、耳朵等处,要注意戴好手套、穿厚袜、棉鞋等 。鞋袜潮湿后,要及时更换 。出门要戴耳罩,注意耳朵保暖 。平时经常揉搓这些部位,以加强血液循环 。
3、在洗手、洗脸时不要用含碱性太大的肥皂,以免刺激皮肤 。洗后,可适当擦一些润肤脂、雪花膏、甘油等油质护肤品,以保护皮肤的润滑 。
4、经常进行抗寒锻炼,用冷水洗脸、洗手,以增强防寒能力 。
【冬季冻伤的治疗方法】5、患慢性病的人,如贫血、营养不良等,除积极治疗相应疾病外,要增加营养、保证机体足够的热量供应,增强抵抗力 。

冬季冻伤的治疗方法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