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癌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有哪些方面?


中耳癌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有哪些方面?

文章插图
导读:中耳癌为发生于中耳的恶性癌肿,它占耳部肿瘤的1.5%,占全身肿瘤的0.06% 。……
中耳癌的诱因,很可能是中耳的长期感染,据统计88%的中耳癌患者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史 。其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本病病理是以鳞状上皮细胞癌最常见,基底细胞癌和腺癌较少见 。
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血性耳漏,耳聋、耳内发胀,常为早期症状 。继而有耳深部跳痛,向颞部和枕部放射 。多数患者的中耳腔或骨性外耳道后壁有肉芽或息肉样组织生长 , 堵塞耳道,易于出血 。癌瘤起于鼓岬或乳突者,早期即可出现面瘫、眩晕;晚期出现张口困难及第 Ⅴ、Ⅵ、Ⅸ、Ⅹ、Ⅺ、ⅩⅡ脑神经瘫痪等症状群 。颈淋巴结转移可发生于患侧或双侧,亦有转移至内脏或骨骼者 。颅底颏顶位及颞骨体层X线摄片或CT检查可示癌瘤侵蚀范围;经病理检查可以确诊,且可依其类型选择治疗方法 。此外 , 取外耳道分泌物作脱落细胞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
关于对中耳癌的治疗方法 , 目前国内主要采取放疗、化疗、手术及中医中药等综合性治疗 。
放射治疗采用60Coγ射线和直线加速器 。术前放疗量最适宜的剂量为4000~6000 rad/6~7周,术后和单纯放疗应为6000~6900rad/6~7周 。(这里主要指60Coγ射线量) 。
化学疗法可辅助手术或放疗的不足 , 或对放疗不敏感者 。亦有倡导术前化疗者 , 认为可减少术中癌细胞的扩散 。中耳癌以鳞状癌细胞最多见,故目前选用的化疗药物以环磷酰胺、5-氟脲嘧啶和争光霉素为主 。合并用药的疗效较单独应用者好,可选用前两种药物合并使用,亦可三种同时应用 。
手术治疗:目前,一般国内外医者都认为手术和放疗联合治疗,是较好的结合 。其中临床上常见的方式有:扩大的乳突根治术、颞骨次全切术、颞骨全切术 。术后给予大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交替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速尿及地塞米松等预防脑水肿 。一周内隔日作脑脊液检查 。
耳部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如何?
耳部恶性肿瘤可发于耳廓、外耳道和中耳 。以癌肿而论,好发年龄以60~70岁为多,男性约为女性的4倍,85%发于耳廓 , 10%位于外耳道,5%在中耳 。致癌原因尚未完全查清,长于外耳者可能与长期在烈日下工作及慢性湿疹等有关 。中耳癌患者,多有慢性中耳炎病史 。耳部癌肿以鳞状上皮细胞癌最多,占75%,基底细胞癌15%,腺癌10% 。此外尚有肉瘤和恶性黑色素瘤等,但极少见 。
耳廓和外耳道恶性肿瘤:(1)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耳廓鳞状上皮细胞癌始为一硬块 , 继则表面渐生溃疡,有时呈菜花状 , 可转移至局部淋巴结 。基底细胞癌常呈浅溃疡状,发展极慢,可数年呈静止状态 。一般不痛,侵及软骨则发生疼痛 。经活组织检查证实后,应作楔形切除手术,然后缝合两侧切口,以保持耳廓形状 。对外耳道鳞状上皮细胞癌应作外耳道皮肤广泛切除,然后植皮整复 。亦可采取先用放疗、然后手术的综合疗法 。(2)腺癌:较少见 , 发源于耵聍腺或汗腺 , 初呈结节状,长大后堵塞外耳道,并可向耳道外浸润 , 有疼痛,应广泛切除,但极易复发 。一旦复发,易转移 。(3)恶性黑色素瘤:黑痣受经常刺激后可变为恶性 。在年龄较大的患者中,如黑痣突然长大,则应提高警惕 。此瘤极为恶性 , 易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和全身,诊断后应作广泛切除 。(4)肉瘤:可为横纹肌肉瘤、梭形细胞肉瘤、纤维肉瘤、软骨肉瘤和淋巴肉瘤等 。明确诊断后 , 应采用广泛切除、放疗、化疗及中药等综合疗法 , 预后较差 。
中耳恶性肿瘤:主要包括鳞状上皮细胞癌和转移性中耳癌 。鼻咽癌有时可经咽鼓管侵入中耳 。我们在下一问题中,将重点介绍“中耳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以便我们对中耳恶性肿瘤有一更深层次的了解 。
【中耳癌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有哪些方面?】(责任编辑:黄彬)

中耳癌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有哪些方面?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