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症状,并发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症状,并发症

文章插图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感染性心内膜炎症状,尤其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症状,感染性心内膜炎有什么表现?得了感染性心内膜炎会怎样?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并发病症,感染性心内膜炎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症状: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症状,并发症】高热、不明原因发热、乏力、肌痛、收缩期杂音、心动过速
一、症状和体征
(1)发热最常见,热型多变 , 以不规则者为最多 , 可为间歇型或驰张型 , 伴有畏寒和出汗,亦可仅有低热者,体温大多在37.5~39℃之间 , 也可高达40℃以上,约3%~15%患者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多见于老年患者和伴有栓塞或真菌性动脉瘤破裂引起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严重心力衰竭,尿毒症时,此外尚未诊断本病前已应用过抗生素,退热药 , 激素者也可暂时不发热 。
(2)70%~90%的患者有进行性贫血 , 有时可达严重程度,甚至为最突出的症状,贫血引起全身乏力,软弱和气急,病程较长的患者常有全身疼痛,可能由于毒血症或身体各部的栓塞引起,关节痛,低位背痛和肌痛在起病时较常见,主要累及腓肠肌和股部肌肉,踝,腕等关节 , 也可呈多发性关节受累,若病程中有严重的骨疼,应考虑可能由于骨膜炎,骨膜下出血或栓塞,栓塞性动脉瘤压迫骨部或骨血管动脉瘤引起 。
(3)老年患者临床表现更为多变 , 发热常被误诊为呼吸道或其他感染,心脏杂音亦常被误认为老年退行性瓣膜病而忽视 , 有的可无发热和心脏杂音,而表现为神经,精神改变 , 心力衰竭或低血压,易有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和肾功能不全 。
(4)体征主要是可听到原有心脏病的杂音或原来正常的心脏出现杂音 , 在病程中杂音性质的改变往往是由于贫血,心动过速或其它血流动力学上的改变所致 , 约有15%患者开始时没有心脏杂音,而在治疗期间出现杂音 , 少数患者直至治疗后2~3月才出现杂音,偶见治愈后多年一直无杂音出现者,在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中,右侧心瓣膜损害不常见,2/3的右侧心脏的心内膜炎,特别是侵犯三尖瓣者,赘生物增殖于心室壁的心内膜以及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时 , 也可无杂音,但后者罕见 。
(5)皮肤和粘膜的瘀点 , 甲床下线状出血,Osler结,Janeway损害等皮损在近30年来发生率均有较明显下降,瘀点是毒素作用于毛细血管使其脆性增加破裂出血或由于栓塞引起,常成群也可个别出现 , 其发生率最高,但已由应用抗生素前的85%下降到19%~40%,多见于眼睑结合膜 , 口腔粘膜 , 胸前和手足背皮肤,持续数天,消失后再现 , 其中心可发白,但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引起的脂质微小栓塞也可出现眼结合膜下出血 , 因而有人认为中心为灰白色的瘀点要比黄色者重要,全身性紫癜偶可发生,甲床下出血的特征为线状,远端不到达甲床前边缘,压之可有疼痛,Osler结的发生率已由过去50%下降至10%~20%,呈紫或红色,稍高于皮面 , 走私小约1~2mm,大者可达5~15mm,多发生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的掌面,大小鱼际或足底可有压痛,常持续4~5天才消退,Osler结并不是本病所特有,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性狼疮,伤寒,淋巴瘤中亦可出现,在手掌和足底出现小的直径1~4mm无痛的出血性或红斑性损害,称为Janeway损害,杵状指(趾)现已很少见,视网膜病变以出血最多,呈扇形或圆形,可能有白色中心,有时眼底仅见圆形白点称为Roth点 。
(6)脾常有轻至中度肿大 , 软可有压痛 , 脾肿大的发生率已较前明显地减少,对不能解释的贫血,顽固性心力衰竭,卒中,瘫痪,周围动脉栓塞,人造瓣膜口的进行性阻塞和瓣膜的移位,撕脱等均应注意有否本病存在 , 在肺炎反复发作,继之以肝大,轻度黄疸最后出现进行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即使无心脏杂音,亦应考虑有右侧心脏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 。
二、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
以上是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感染性心内膜炎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并发症: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一、并发病症
一、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是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 。早期不发生,但在以后瓣膜被破坏并穿孔,以及其支持结构如乳头肌、腱索等受损 , 发生瓣膜功能不全 , 或使原有的功能不全加重 , 是产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 。严重的二尖瓣感染引起乳头肌败血性脓肿或二尖瓣环的破坏导致连枷样二尖瓣 , 造成严重二尖瓣返流,或病变发生在主动脉瓣 , 导致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尤易发生心衰 。另外,感染也可影响心肌 , 炎症、心肌局部脓肿或大量微栓子落入心肌血管;或较大的栓子进入冠状动脉引起心肌梗塞等均可引起心衰 。其他少见的心衰原因为大的左向右分流,如感染的瓦氏窦瘤破裂或室间隔被脓肿穿破 。心力衰竭是本病的首要致死原因 。主动脉瓣返流引起的心力衰竭可由病变累及二尖瓣造成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而加剧,甚至演变成难治性心力衰竭,病死率可高达97% 。
当感染累及心肌、侵犯传导组织时,可致心律失常 。多数为室性过早搏动,少数发生心房颤动 。发生在主动脉瓣的心内膜炎或发生主动脉窦的细菌性动脉瘤 , 则感染可侵袭到房室束或压迫心室间隔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 。
二、栓塞现象 是仅次于心力衰竭的常见并发症 。发生率为15%~35% 。受损瓣膜上的赘生物被内皮细胞完整覆盖需6个月,故栓塞可在发热开始后数天起至数月内发生 。早期出现栓塞的大多起病急,病情风险 。全身各处动脉都可发生栓塞,最常见部位是脑、肾、脾和冠状动脉 。心肌、肾和脾脏栓塞不易察觉 , 多于尸检中发现 , 而脑、肺和周围血管栓塞的表现则较明显 。较大的脾栓塞时可突然发生左上腹或左肋部疼痛和脾肿大,并有发热和脾区摩擦音 。偶可因脾破裂而引起腹腔内出血或腹膜炎和膈下脓肿 。肾栓塞时可有腰痛或腹痛、血尿或菌尿,但较小的栓塞不一定引起症状,尿检查变化亦不多 , 易被漏诊 。脑血管栓塞的发生率约30%,好发在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偏瘫症状最常见 。肺栓塞多见于右侧心脏心内膜炎,如果左侧心瓣上的赘生物小于未闭的卵圆孔时 , 则可到达肺部造成肺梗塞 。发生肺栓塞后可有突发胸痛、气急、紫绀、咳嗽、咯血或休克等症状,但较小的肺梗塞可无明显症状 。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不规则的小块阴影 , 亦可呈大叶楔形阴影,要注意与其他肺部病变鉴别 。冠状动脉栓塞可引起突发胸痛、休克、心力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四肢动脉栓塞可引起肢体疼痛、软弱、苍白而冷、紫绀、甚至坏死 。中心视网膜动脉栓塞可引起突然失明 。本病痊愈后1~2年内仍有发生栓塞的可能,然而并不一定就是复发,需密切观察 。
三、心脏其他并发症 心肌脓肿常见于金葡菌和肠球菌感染,特别是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 。可为多发性或单个大脓肿 。心肌脓肿的直接播散或主动脉瓣环脓肿破入心包可引起化脓性心包炎、心肌瘘管或心脏穿孔 。二尖瓣脓肿及继发于主动脉瓣感染的室间隔脓肿,常位于间隔上部,均可累及房室结和希氏束,引起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宜及时作外科手术切除和修补 。其他尚有由于冠状动脉栓塞而继发的心肌缺血,由细菌毒素损害或免疫复合物的作用而致的心肌炎等 。非化脓性心包炎也可以由于免疫反应,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 。四、菌性动脉瘤 以真菌性动脉瘤最为常见 。菌性动脉瘤最常发生于主动脉窦,其次为脑动脉、已结扎的动脉导管、腹部血管、肺动脉、冠状动脉等 。不压迫邻近组织的动脉瘤本身几无症状,可在破裂后出现临床症状 。不能缓解的局限性头痛提示脑动脉有动脉瘤,局部压痛或有搏动性包块提示该处有动脉瘤存在 。五、神经精神方面的并发症 发生率约10%~15% 。临床表现有头痛、精神错乱、恶心、失眠、眩晕等中毒症状,脑部血管感染性栓塞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以及由于颅神经和脊髓或周围神经损害引起的偏瘫、截瘫、失语、定向障碍、共济失调等运动、感觉障碍和周围神经病变 。其他并发症还有免疫复合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和急性或慢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症状 , 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 , 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感染性心内膜炎”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早期症状,并发症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