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爱新觉罗氏简史:从崛起长白山,到最终走向消亡( 三 )


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小朝廷出宫,意味着民国“优待条例”被彻底撕毁。确如段祺瑞所指,撕毁具有法律效力并为国际社会所承认的优待条件,是失信天下的举动。何况,民国政府当初同意给予逊清皇室一定优待,是以后者同意和平交出最高统治权为交换条件的。对于冯玉祥驱逐行动的正当性与否,言人人殊,姑且勿论。
一直到晚清,在爱新觉罗皇室中都不乏开明人士。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皇室痛定思痛,在慈禧太后支持下实行“新政”,十年之间步幅不可谓不大,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满汉关系、教育、法律等众多领域。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已初现轮廓,对舆论的钳制明显放开,民间办报就有几百种。庆亲王奕劻位高权重,报纸上公开抨击他贪腐,北京一种石印画报,画中一个头戴双眼花翎朝帽、身穿袍褂的老头,手握一柄大耙子,正在拼命搂地上的银元宝。奕劻也没有将这份画报奈何。
奕劻虽然贪腐,但并不等于他政治愚昧。他的种族思想和排汉强满意识远比其他满洲亲贵淡薄,对汉人也没有刻意防范。他收的干儿义女,都是汉人。他儿子载抡娶的是山东巡抚孙宝琦的女儿。在晚清政坛上,奕劻的政治态度一贯比较开明,这应该与他长期办理洋务、对外部事务有较多了解有关。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第一次召开御前开会讨论对策,奕劻身为内阁总理大臣,却表示赞成清帝逊位,因此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在清朝灭亡后,他远避天津。他死后,溥仪仍不放过,给他“赐”了好几个恶谥,如荒谬的“谬”,丑恶的“丑”,以及幽王的“幽”,厉王的“厉”。后在众人劝说下才改成“密”,取“补过能改”的意思。溥仪对奕劻耿耿于怀的原因,用他自己的话:“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话说的有些夸张,但奕劻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表现得相当开明,是没有疑问的。
其实,除了庆王奕劻,其他先后秉持朝政的如恭亲王奕 、肃亲王善耆等,在晚清政坛上都比较开明。
明朝对待宗室贵族实施分封制,分封到各地的王公控制地方大权,以致形成尾大不掉的态势,成为明朝覆灭的基本原因。这给爱新觉罗家族以警示,所以自入关初起,即注意吸取前朝教训,其中就包括从制度上加强对皇族成员的管理。皇族成员主要集中在京城,还有少数居住在“发祥”地的盛京。
崛起|爱新觉罗氏简史:从崛起长白山,到最终走向消亡
文章插图

清朝制定了专门的法律,约束他们的言行,设立专门学校对他们的子弟施以教化。设立庞大的宗族组织,将其成员按照血缘亲疏编为不同宗支,上设族长、总族长,加以严密掌控。直到清末“新政”时期,改革律政,仍不忘制定一部新的关于皇族的法律。

【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