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刘学照:李鸿章家书辨伪( 六 )


另外,第55函《禀母亲》写道:“命曾夫子回两江总督任,授男钦差大臣,专办剿事宜。男已拜表谢恩。一俟曾夫子到署,当立即交代北上。”实际上,在1866年12月7日曾国藩奉命回任两江之前两个月, 即10月1日,曾国藩“请旨饬令李鸿章带两江总督关防出驻徐州”, 会办对捻战事〔35〕。旋李鸿章奉命移驻徐州〔36〕。因此,曾、李交接“钦差大臣关防”和“两江总督关防”是在徐州进行的〔37〕。此信意为在南京两江督“署”交接,是一种想当然的编造。
3.交接直督时间上的差错
第80、81、82三函《禀母亲》是谈述调赴直隶前后的事,其中许多细节显露出作伪的痕迹。如第83函记述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后写道:“因命曾夫子调任两江总督,以男为直隶总督,瀚章兄为湖广总督。男已于本月二十二日拜表谢恩,到署受印。曾夫子即于翌日起程,赴两江总督署接绾视事。”事实是,曾、李、李的几项任命都是同治九年八月初三日(1870年8月29日)。李鸿章在由陕去津途中的直隶获鹿行次获悉授命,于八月初六日(9月1日)拜表谢恩〔38〕,9月20日抵天津。9月30日,曾国藩向李鸿章交卸关防印信。10月17日,曾离津入都觐见,在北京召对三次,12月12日抵南京,12月14日在督署接受关防印信〔39〕。可见,此信所谓“本月十二日拜表谢恩,到署受印”云云,全是想当然编造出来的。
4.母在“署”,无需“迎”
第87函《禀母亲》不足200字,但有好几处明显的谬误。它说:“前日调瀚章兄为湖广总督,以丁宝祯为四川总督。想瀚章兄现在已交代完竣,向武汉进发矣。”李鸿章和丁宝桢交谊深厚,他不会误写为“丁宝祯”。“武汉”一词不是当时人的语汇。当时,武昌为湖广总督所在地,系湖北省治和武昌府治。汉阳既是县名,又是府名。汉口仅为江夏县(1912年改武昌县)的一个镇,开埠不久。武汉作为一个复合性地名是19世纪末、特别是20世纪初才逐步使用的。当时李鸿章绝不会用“武汉”一词代替和代表“武昌”。此信末尾写道:“瀚章兄到武昌后,如派人迎母亲大人到署,请以途中情形,令瀚章兄写信与男。”实际上,李鸿章在对捻作战结束后,于1869年2月20日抵武昌就任湖广总督时, 已将母亲“迎养”在督署〔40〕。1870年间,他虽有“差黔”和调直之命,但前后署理和授任湖广总督的都是他长兄李翰章。1876年1月, 李瀚章虽一度调任川督,但只九个月,便又调回湖广总督任,直至1882年病故为止。前后十多年间,李母一直住在湖广督署。史称李瀚章“督湖广最久,前后四次,皆与弟鸿章更迭受代,其母累年不移武昌官所,人以为荣”〔41〕。李鸿章在1882年也说:“臣母李氏,迎养在臣兄瀚章湖广督署,先后已阅十年。”〔42〕可见,1876年李瀚章一度任川督时,李母仍住在湖广总督督署,他回任时无需再行“迎养”。

【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