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社交电商的『历史使命』,这就完成了?( 二 )


信息不对称消失
伴随着电商市场教育结束的,是信息不对称的消失。
在分享型社交电商中,店主们通过分享、推荐商品并促成交易达成,将从购买者那儿赚取一定额度的差价,这是这类社交电商存在的基本逻辑——依靠人力去沟通说服消费者,比打广告费、交进场费,成本更低廉。
假设,社交电商店主A把一款100元的商品卖给用户B,她将获得了10元的劳动报酬,即“分享赚钱”。但是,B也免不了纳闷:凭什么你把我的钱赚走了,为什么不自己成为店主,10元就省下了,即所谓“自购省钱”。
“分享赚钱,自购省钱”,是一众社交电商所宣扬的理念。可是,一旦普通用户纷纷选择成为店主并“自购省钱”,差价的游戏规则就透明了,店主A的信息不对称优势不复存在。前面提到的笔者那位22岁女性朋友,后来也成了那家社交电商平台的店主。
当然,成为店主需付出一定初始成本。
这些成本通常是购买大礼包或消费满额。这个逻辑,和爱奇艺、网易云音乐等常规的会员制设定准入门槛一个道理。差别在于,社交电商中社交裂变是重要创收来源,如果店主A邀请B花钱成为店主,A就能获得一笔较大收益。
社交|社交电商的『历史使命』,这就完成了?
文章插图
电商给了许多人财富梦。图为西北某县城街头的电商标语。
矛盾之处在于,通过“拉新”,A虽然能获得一次性的较高收益,但如果B从普通用户转身成为一名店主,那么A就将必然少去一个长期潜在用户。
尤其是,当竞争加剧,各个平台纷纷降低店主“门槛”,推行免费注册店主政策时,原始店主A作为“带货中间商”将越来越难赚到差价,他越来越难找到潜在的客户。
正如刚才所说,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失,没有新的普通用户加入,社交裂变就触碰到了天花板。
人口基数相对固定,这些年得利、踩“坑”受伤、不感兴趣群体比较稳定,该捣腾的都捣腾过,再做大蛋糕可能性就低了。
新流量在哪里
刚才提到,社交电商借道微信才壮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太依赖微信也有弊端,信任感的降低是个不小挑战。
具体来说,社交电商基于个体信任而产生交易,微信好友才能做买卖。在微信和社交电商的爆发期,这种信任感要远比现在坚实。
举个例子,某平台的一位店主曾告诉笔者,几年前,为裂变出更多新用户,她会潜伏于许多微信群并手抄所有群友的微信名,然后尝试挨个添加好友。
选择手抄,可避免因打扰群友被群主送“飞机”。这是一番辛苦的操作,最多时,她手抄了3000多个人的微信名。
她说,那时,人们对陌生人添加好友的警惕性低,因此通过率挺高。但现在,这招已经不灵了,被拒绝再正常不过。人们已经学乖,从好奇陌生人是谁,变为不再需要认识陌生人。

【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