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儿胃食管反流


认识小儿胃食管反流

文章插图
……
在儿科常常遇见以“反复出现上腹部烧灼感,甚至口吐胃酸水”为主诉的病人,有的小儿无原因地呕吐 , 反复出现咽部不适,甚至发生难以解释的反复夜间哮喘发作,吸入性肺炎等表现 。此时应注意小儿的胃食管反流病 。
胃食管反流(GER)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从胃反流入食管内 。生理性GER原因是婴儿贲门局部括约肌发育不全 。无器质性病变 , 多在生后18个月内逐渐好转,而病理性反流常有解剖学的异常或继发性病变,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年长儿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婴幼儿顽固性呕吐和生长发育迟缓、反复不愈的呼吸道症状等,称之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 。
近年国外研究发现GERD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在8%左右 。尽管大部分GER患儿在生后12~18个月时症状消失,但未经治疗的病儿在其4岁时有10%会出现许多并发症,所以早期诊断及治疗是一致的共识 。
胃食管反流病有以下几个特点:(1)生后不久的小婴儿反复出现呕吐 , 表现为吐奶或喷射性呕吐 , 有的酷似幽门梗阻 。但呕吐物多不含胆汁 。出现喂养困难(如常因饥饿哭闹 , 但一喂食就烦躁) 。年长儿的再发呕吐除外其他原因者 。(2)生长发育迟缓 , 由于长期呕吐摄入不足而致 。(3)反复不愈的呼吸道症状:反复发作的哮喘(多在夜间),或气管炎、吸入性肺炎、肺不张、严重者可发生紫绀、窒息甚至死亡 。(4)并发症表现:婴儿表现为哭闹、烦躁 。年长儿胸骨后烧灼感和反酸是主要症状 。多在餐后出现,卧位加重 , 服抗酸剂后减轻,亦可有胸骨后疼痛和胸闷及吞咽困难等 。伴发食管炎或食管溃疡时可出现呕吐、黑便(或便潜血阳性)、贫血 。
为什么会有反流出现呢?我们可以把食管下端区域想象成一扇门,进食后,食管蠕动波产生的压力帮助食物推移入胃,由于括约肌的作用“门”迅速关闭,不使食物回到食管 。所以多种原因引起的这扇门关闭障碍均可出现反流 。目前公认的主要原因:
(1)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 。
(2)食管蠕动和廓清能力下降 。
(3)胃排空延迟 , 胃内压增高 。
(4)一些解剖因素(如食管裂孔疝、食管腹腔段过短、胃食管角过钝和贲门部黏膜皱褶的抗反流作用减低等 。
常用检测方法有:胃食管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24小时食管(或胃食管双PH电极)PH值测定,食管压力测定,胃排空试验 , 同位素扫描,内窥镜及组织活检、腹部B超、CT等 。
鉴别诊断:
如呕吐时应注意与神经系统及代谢系统等方面的疾病鉴别 , 出现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时应详细检查并询问有无相关疾病(包括心血管系统)既往史或服用刺激性药物史 。要区别生理性反流和病理性反流 。
儿科如何治疗GERD目前争议较多 。常用方法:
(1)饮食和体位疗法:采用少量多餐,婴儿给予较稠厚的食物 。儿童避免食入过量,避免进食咖啡、巧克力、汽水及柠檬果汁、番茄汁等(因可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或高酸性刺激黏膜) 。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左右 。
【认识小儿胃食管反流】(2)药物疗法:酸反流较重者可选用H2受体阻滞剂如雷尼替丁、甲氰米呱或质子泵抑剂如奥美拉唑等药 。常配合胃黏膜保护剂如麦滋林等 。
(3)有胃排空障碍者可选用吗丁啉以改善胃动力 。
(4)症状严重,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由于一旦停药后症状易出现反弹,西药的长期应用后的影响尚有待探讨 。
(5)中医的脾胃学说起了重要的作用,我院用中药配合西药对小儿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 , 并试用中药长期维持治疗,收到一定效果 。

认识小儿胃食管反流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精彩生活】jing111.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